抗氧化,斗争还是被毁灭神医喜欢看体育赛事的朋友对俱乐部队医这个角色一定不会陌生,有些好事的球迷还会给医疗团队打上太医院,兽医院等标签。其中有几位医生“变废为宝”的传奇事迹更是令大家啧啧称奇,沃尔法特作为神医的代表是最为著名的一位。 沃尔法特不仅是德国国家队的队医,之前还兼任过拜仁慕尼黑的医疗主管。短跑之王博尔特甚至在里约奥运会后要将百米金牌献给沃尔法特,他表示没有神医就没有他的成就。 ![]() 上面这张照片来自神医与博尔特在2016年10月的德国啤酒节上的合影。或许会有很多人赞叹,这位体坛第一名医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与地位。有趣的是,1942年出生的他时年73岁。 然而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也免不了来自大众的质疑,也正是一篇讨论神医水平的帖子引起了我对其保健观点的兴趣。我们该不该额外补充营养素?如果应该补充,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呢?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差别又在哪? 自由基《让大脑自由》是我高二的时候看的一本科普读物,这是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为了更多的人能因它受益,我特意买了一本赠予我的高中班主任。 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由基这个概念,当时没有进一步探索,只知道这是个坏东西。在神医沃尔法特的著作《德国足球队队医的完全健康手册》中,博士也围绕着自由基展开了抗氧化保健的论述。 简单说来,自由基结构不稳定,活性很强,会破坏正常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毁灭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体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坏东西呢? 人体通过分解食物获得能量,而线粒体就是燃烧这些燃料的发电机,我们体内70兆的细胞都以来这些小电机提供“生命力”,在这么庞大的基数下,难免遇到些不完美的过程。 发生意外的概率大致在2%-5%之间,这些事故产生了活跃的捣蛋分子——自由基,它们不顾一切的向周围抢夺电子,被夺走电子的分子不甘示弱也从其附近抢夺电子,这是一条可怕的反应链。有科学家预计我们体内每个细胞在一天内会被自由基攻击一万次。 好在我们每天都补充了大量的抗氧化物,它们与自由基展开了无声的战斗。甚至有时候,我们会以来自由基保护自己呢! 当我们的免疫系统侦测到入侵的时候,它会释放大量自由基,通过把氧消耗掉来切断病毒的能量供应。比如用于治疗癌症的放射疗法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不过与此同时,治疗伤害了我们的健康组织。 至此,我们应该已经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取得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 遗憾的是,这种平衡随着环境恶化,生活方式的演变而变得愈发向危险倾斜。 可能有读者一时反应不过来,这和环境、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不仅仅细菌、病毒能够刺激我们产生自由基,农药,重金属,毒品,辐射,甚至长期紧张也会导致过量的自由基释出。此消彼长,我们的抵抗力量就变得不堪一击了。 如何选择保护方案?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十分推崇维c保健法,他大剂量的服用维c,直到93岁离开人间。 鲍林引起争议的地方主要在于他使用的剂量非常大,而且他似乎传递着“维c无所不能”这种论调,当然后者只是旁人诽谤他时打的标签。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他为什么选择了维c作为自己的“武器”? 这里有个小实验推荐给大家,在家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实验结果。我们将新鲜蔬菜分成两份,洗净切好分别放置与两个盘子里,其中一盘滴几滴柠檬汁。将它们同时暴露在空气中。 几个小时后,我们会发现没有柠檬汁的蔬菜开始发褐,而与此相反的是,另外一份则保持新鲜的外观和口感。 这是因为柠檬中的维c牺牲了自己与自由基相反应,这也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可惜的是,人类并不能自身合成出维生素c 那么是因为我们从日常饮食中不能够获取的足量的营养吗?否则鲍林为什么要额外大量服用维生素? 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文提到的环境、生活因素,单从饮食上来讲,我们现在的食物越来越精细,在食物的精加工和筛选中可能导致了单一的营养供给。试图调整饮食来达到平衡,似乎要花费不小的精力。 为了更好的评估,我这里附上一张沃尔法特书中的自测表: ![]() 下面是根据评估结果给到的保护方案: ![]() 我自己测评下来是37分,还是比较糟糕的。而且许多读者的情况应该和我差不多,成天坐办公室,饮食堪忧,缺乏锻炼。另外我一天还得两包烟,雪上加霜。 比较有探索精神的人可能会发现博士推荐的剂量比营养协会的要来得高,这一点他也做了耐心的说明。一方面他尊重营养协会的成果,同时表示营养协会也在不断修正他们的标准。另外,部分营养素的推荐量本身就就有一个极大的合理范围标准,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 适应性,暂时的超标不会有危害。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情况下,需求量的个体差异会非常大,这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那么如何补充这些额外的营养呢?在平衡膳食,合理运动之外或许我们还需要服用营养补充物质来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考量的,比如北方冬天寒冷,人们日常外出少,维生素d可能面临缺乏,夏天就不会有这个问题。炎炎夏日人们也更有意愿吃下大量爽口的水果蔬菜, 这也帮助我们补充了很多必要物质。 还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应该选购组合型的营养品还是单品?他的意见是组合型会全面提高营养水平但不建议长期服用,因为它不足以弥补部分营养素的大量缺乏。但如果身体有明显的不正常反应, 还是要去医院化验自己的营养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 我们该相信谁?自然还是人工?很多保健品巨头推出了萃取自天然动植物的维生素,并在国外取得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天然之物”有亲近感,另外一方面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蔬菜水果价格之高令人发指,与其长期高价吃“草”,不如买些现成的“糖片”。 这时候会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理性的人站出来表示,无论天然还是合成其化学分子结构完全相同,因此毫无区别。这逻辑看上去没有问题,但错就错在“结构完全相同上”。 根据维基百科的指引,我找到了《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4th》这部书,然而维生素c的天然与人工之争作为了课后习题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不过我终究找到了如下资料: 维生素C因其结构中C4和C5是两个不对称碳原子,根据其旋光性不同,又分为四个光学异构体,分别为:L(+)-抗坏血酸(右旋维生素C)、D(-)-抗坏血酸、D(-)-异抗坏血酸(左旋维生素C)、L(+)-异抗坏血酸。其中,L(+)-抗坏血酸(右旋维生素C)效力最强。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动植物中还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均为右旋维生素C。所以说市面上很多的所谓的“左旋维生素C”产品名字就起错了,不能看到“L”就叫“左”啊! 然而维生素e的情况就不同了,人工的就不如天然的有效用。但对于烟民来说,人工的维生素e又略强于天然的,详见这篇论文。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单纯的判定自然的优于人工。生产工艺,监管部门的标准,人体的吸收情况,还有价格等因素都应当全面考虑。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澳洲的保健品监管是最严格的,而我国的情况则令人堪忧。 专家还是砖家?前不久传出某大师因病去世的消息,后来似乎又“复活”了。而在健康养生领域这样的故事一天天在重复,虽然每隔一段时间火的是不同的“得道高人”,用的是不同的“仙术”, 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同一个套路都不断下台与复辟。如此反复,搞得大家对所谓对专家都很没信心。 我这里不想对于这个话题着墨太多,以避免偏离此文重心。简单来说,值得信赖的专家是那些依赖其专业知识谋生,不主动寻找话题的科研人员。 比如,我选择相信沃尔法特。不是因为其“神医”名号或是他的不老容颜。而是他的专业背景,以及数十年来为知名运动员、运动队的出色医疗服务。很多饱受伤病困扰的运动员经过他的治疗依然能在最顶级的赛事上冲击人类极限, 这比普通人的“今天我感觉好多了”这样的主观感受要有说服力的多。况且他的书籍有理有据,如果要去质疑,也有据可循,而不像是含糊不清的胡话,仅是些天机不可泄露般的神秘。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看了看自己被烟熏黄的手指。赶紧给自己补上几片维c。 |